新学期伊始,为夯实教学基础、提升教师授课水平,人工智能系以磨课为抓手,聚焦多门核心课程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专家点评精准点拨,教师风采各有亮点,不仅明确了教学改进方向,更为本学期教学质量提升筑牢根基。
本次磨课覆盖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信息安全技术、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大数据原理及应用等多门新学期核心课程。新教师均认真备好授课教案、大纲、PPT、教学进度表等资料,展现出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同时,磨课也精准暴露了教学实施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为新学期教学改进提供针对性方向。
杜洋、林志聪老师专业素养过硬,授课仪态佳、逻辑清,能拆解复杂概念,算法讲解与案例演示显功底。但教学规范性不足,未按框架写教学任务书,部分环节偏离目标。建议新学期完善教学文档标准化,强化课程设计执行。
韩蝶老师设计机房授课,适配课程实践属性,支持学生演练加密算法。但存在演示短板:操作无法同步共享,后排学生看不清;课堂单向演示多,学生练习少、氛围闷。建议引入屏幕广播系统,设计 “演示 - 实践 - 反馈” 任务链。
李梓峰、刘淑贤老师的理论课,及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这类纯理论课程,新学期教学需破解 “抽象难学” 痛点。当前磨课暴露两大问题:一是 PPT 文字密集,学生难抓关键信息;二是互动局限于单向问答,难以调动参与度。建议新学期将 PPT 改造为视觉化导图(如用流程图展示文献筛选步骤),设计嵌入式互动(如现场检索汇报),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让理论课更生动、知识留存率更高。
高亚楠、梁中豪组的 PPT 设计是新学期教学亮点,尤其梁中豪老师的双语教学,中英排版层次分明,色彩对比、图标标注强化知识点关联,专业化版面能提升学生专注度。高亚楠授课声音洪亮、教态沉稳,但涉及英文术语偶有发音迟疑。新学期建议提前校准发音,在 PPT 中增加音标标注,进一步发挥双语课程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中的作用。
梅峻珲老师普通话标准、理论阐释严,讲解核心概念时逻辑推演助学生建知识体系。但课堂互动单一,以讲授为主。建议增加分组绘图、数据分析等嵌入式互动,让抽象原理更贴近实践,提升参与度。
本次磨课全程,李启华教授的点评贯穿始终,见解深刻且切中要害。他既充分肯定新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潜力,也一针见血指出其在课堂节奏把控、教学深度广度平衡及教学姿态转变上的提升空间,同时精准提炼了老教师的示范价值。
陈思老师的补充则聚焦细节,从课件设计有效性、互动问题实质内涵到学情分析精准性,给出了可直接落地的实操建议,为教师优化教学环节提供具体参考。
王煜林长为新学期教学设计划定核心路径:一堂好课需以目标为先导、精准定位,围绕学生重构整合教学内容,用启发性活动赋能课堂,让技术服务教学本质,并贯穿及时评价反馈,最终打造有逻辑、有深度、能引导学生思维生长的优质课堂。
新学期新起点,这场磨课是教学能力的 “开篇检验”,更是优质课堂的 “蓄力赋能”。未来,人工智能系将持续打磨课堂,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稿件来源:人工智能学院
撰稿:刘婷
图片:刘婷
初审:黄顺贤
复审:方书靓
终审:李顺
广州理工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
邮编:51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