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松韵客乡实践队(7)|走访松口大酒店,探寻侨批里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来源: 人工智能学院 字体大小:

    7月18日,广州理工学院客乡松韵实践队踏入了梅县松口镇的“历史地标”——松口大酒店。这座始建于1932年的中西合璧建筑,曾是无数华侨下南洋的第一站与归乡落脚点,被誉为“闽粤赣最有名的酒店之一”。如今,它已变身“华侨文史实物馆”,陈列着数千件侨批、侨信、南洋钱币等珍贵展品,无声诉说着客家人“过番谋生”的离合悲欢。在这里,实践队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镜头记录侨乡文化的鲜活印记。

    走进松口大酒店,实践队员们举起相机,捕捉这座百年建筑的每一处细节。斑驳的砖墙、褪色的招牌、老式的窗棂……镜头下的画面不仅是历史的定格,更是侨乡文化的生动延续。

    "这些照片不只是建筑档案,"队长欧阳欣说,"每处细节都在讲述华侨故事。我们也要重点记录那些具有南洋特色的装饰元素。"队员们纷纷表示赞同,期待着用镜头继续发掘这座百年建筑的记忆。

    2013年6月,由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广东省首个世界记忆遗产项目。此前,它已先后于2010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完成“三级跳”。这是实践队收集资料时了解到的重要信息。

    实践队全体成员走进松口大酒店四楼的侨批专题展馆。展馆内光线柔和,玻璃展柜呈回字形排布,数百封泛黄的侨批原件整齐陈列其中。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分组展开调研。

    文献组的队员俯身细看展柜中的侨批,并在笔记本上记录关键信息。"梅县当地水巷子钟姓一家人存留的百封侨批很有代表性。跨时几十年,是最经典罕见的番信”。

    影像组同学架设好三脚架,小心翼翼地调试相机参数。“侨批上的毛笔字迹较淡,得特别调整光线才能拍清晰”。负责摄影的同学一边解释,一边重点拍摄了十余封具有代表性的侨批,涵盖家书、汇款单及随信附带的照片。

    通过采访当地老人、查阅侨批档案,队员们深入挖掘酒店背后的华侨故事,为侨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当夕阳为建筑披上金色的余晖时,队员们来到顶楼天台。从这里俯瞰,整个骑楼建筑的波浪形山墙尽收眼底。随着最后一张照片的定格,实践队圆满完成了今日的影像采集工作。实践队将整理调研成果,策划并制作松口客侨文化主题微短片。

    松口大酒店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几代人的记忆容器。每一封侨批都是时代的切片,记录着华侨的奋斗与乡愁。保护它们,就是守护客家人走向世界的集体记忆。侨乡文化的保护,需要更多人听见它的心跳。

    松韵客乡实践队在松江大酒店前合影

    松韵客乡实践队队员观赏展柜

    松韵客乡实践队队员讨论展柜

    松韵客乡实践队队员在顶楼欣赏松口全景

    稿件来源:松韵客乡队

    图片:吴欣语 赖静怡

    初审:詹创鑫

    复审:谢燕惠 方书靓

    终审: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