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走访元魁塔前,实践队在松口图书馆里翻阅大量资料。通过《梅州市志(1999年版)》《熙程乡县志》等书籍,寻找到了关于元魁塔的前世今生。元魁塔,位于梅县松口镇以东八里之铜琶村耸立于梅江河北岸。《熙程乡县志》卷之八杂志载“元魁塔:在县六十里临江。于松口之水口。明翰林院编修李士淳建发解之年。”《梅州市志(1999年版)》第1580页载之更详“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崇祯二年(1629)竣工。为平面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石塔,高42米,塔腔为穿壁绕平座结构。”
就实践队翻阅的其他资料显示,元魁塔也是松口抗日救国会成立旧址。广东省邮局于 1982年以十大名塔作邮资票花,元魁塔为其中之一。海运为主时,游子出洋船经此地塔,就离开客家了,老华侨回乡、多到塔前摄照留念,把塔作为家乡的象征。
元魁塔于1987年11月被梅县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梅县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17日,晨光漫过梅江水面时,实践队的身影已出现在元魁塔下。队员们抬眼望去,这座古塔耸立于赤壁丹崖的小山上,砾岩与砂砾岩层次分明,丹霞地貌的质感在晨光中格外清晰。行至塔下数十米处,队员们驻足文昌阁前——这座背塔而筑、坐东向西的建筑,门联“文峰永秀,梅水长流”映入眼帘,文献组队员立刻上前介绍:“相传这里是李士淳藏书授课的地方。”阁前不远便是滔滔梅江,江水声里,队员们已开始规划今日的考察路线。
作为此次考察的核心目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九层元魁塔,在队员们眼中宛如一枚扎在松口大地的时光邮戳。
队员们从文昌阁而上数十级,到达塔门。门额石刻元魁塔”,塔门刻李士淳撰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为奎璧之光”。塔底层由方块花岗石镶嵌,余层以青砖砌筑,塔基清净,坚实完整。摄影组迅速架起设备,镜头对准塔檐飞翘的造型、外壁的题诗碑刻,逐一记录下这些细节。
文献组队员翻出之前整理的侨批记载,对照实景给其余队友讲解说:“这塔不仅是古人对文脉兴旺的期许,更暗合了松口人“走出去”又“念着家”的精神——多少华侨从这里出发,把乡愁刻进了每一封侨批里。
随后,队员们顺着附墙石阶登塔,踏过154级石级,到达塔八层进行拍摄塔内细节。在这里,大家分工拍摄塔内细节:有人聚焦砖石纹理,有人记录内壁刻痕。队员们在为捕捉古塔与江景的交融做准备。
对于远景,实践队特意选了逆光角度,让古塔的剪影与流动的江雾重叠:“这样拍出来,更能看出它像个守望者。”从商船往来的繁华古港,到华侨出洋的起点,元魁塔见过太多离别与归来,如今又迎来了探寻历史的年轻身影。
下山时,队员们背着满满一袋素材——照片、笔记、还有风中捕捉到的江声。“这些细节,都要放进微短片里。”队长欧阳欣说,“让更多人知道,这座塔不只是砖石堆成的建筑,更是侨乡人的精神坐标。”队员们知道,带回的不仅是素材,更是对一段历史的重新解读。而这座临江屹立的古塔,也将因此次的记录,被更多人读懂其作为松口地标的深层意义。
松韵客乡实践队队员登山寻元魁塔
松韵客乡实践队队员登山寻元魁塔
松韵客乡实践队队员拍摄元魁塔
稿件来源:松韵客乡队
图片:吴欣语 赖静怡
初审:詹创鑫
复审:谢燕惠 方书靓
终审:李顺
广州理工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
邮编:51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