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坚定践行应用型本科办学使命,精准对接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近日,在广州理工学院执行董事魏凤琴、常务副校长伏焕昌的率领下,人工智能学院师生代表组成产业调研团,于2025年12月12日至13日赴上海智元机器人公司进行深度考察与洽谈。此次活动旨在直面产业一线,将企业的真实需求、前沿技术和生产标准直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学校深化“能产能教”办学模式、构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快速响应机制的关键一步。
深入产业现场,将课堂搬进生产线
本次调研摒弃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代之以沉浸式的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在上海智元机器人公司,调研团深入数据采集中心、研发中心及总部生产基地,亲眼见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现代工业场景中的实际应用。
在数据采集中心,师生们关注的焦点从理论知识转向了数据在真实生产闭环中的价值。企业工程师现场讲解了数据采集、标注、场景验证的岗位技能要求,以及数据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决策智能,为我院人工智能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在研发中心,师生们不仅观摩了前沿技术,更重点考察了企业研发团队的组织架构、项目流程以及对其成员工程实现能力、系统调试能力和跨领域协作能力的具体要求。这种零距离的观察,为我院调整实践教学重点、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明确方向。
聚焦需求对接,共商“订单式”能力培养方案
在随后的高层洽谈中,双方围绕“如何为企业量身打造‘即插即用’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核心议题展开务实交流。
执行董事魏凤琴明确指出:“广州理工学院的根本任务,就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我们的专业设置必须对接产业链,课程内容必须对接岗位群,培养目标必须对接能力标准。与智元公司的合作,必须产出实实在在的成果,那就是培养出能迅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学生。”
常务副校长伏焕昌长进一步提出,合作应聚焦于 “能力共建” 。他表示:“我们希望与企业共同定义毕业生的能力模型,共同开发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共同评定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我们要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前置为我们的‘育人标准’。
基于此,双方在战略层面达成共识,未来将共同致力于:
一、共建“岗位能力模型”
联合分析智元公司相关岗位的核心技能与职业素养要求,形成精准的“人才画像”,作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依据。
二、共管“教学过程与质量”
引入企业导师和真实项目进课堂、进毕业设计,实施“教学-实训-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与产业需求动态适配。
三、共搭“实习就业直通车”
建立从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到顶岗实习的完整链条,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与岗位实践的无缝对接,显著缩短毕业生上岗适应期。
学生反响热烈:
从“学知识”到“练本领”的认知升华
此次产业一线调研在学生中引发了强烈共鸣。同学们普遍反映,这次经历极大地扭转了他们对专业学习的认知。一位大二学生感慨:“以前总觉得把代码写对、算法理解透就够了。今天才发现,企业更需要的是能把代码嵌入硬件、让机器人真正动起来的‘系统级’能力。我知道以后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了。”
另一位同学则表示:“看到学校领导如此务实,直接带我们到企业‘谈需求’,我感到非常踏实。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今天在学校练的每一项本领,明天在职场上都能直接用上,学习的目标感和紧迫感都更强了。”
本次与上海智元机器人公司的深度对接,标志着广州理工学院在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建立并完善“随动机制”——即产业发展动向、企业需求变化将直接、快速地驱动教育教学改革。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与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将“能产能教、按需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致力于成为支撑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人才摇篮和创新基地。
供稿:刘 婷
图片:刘 婷
初审:黄顺贤
复审:方书靓
终审:李顺
广州理工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
邮编:51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