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讲台新星、教学共进——人工智能学院三系组织“新老教师深化教学改革赋能质量提升“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 来源: 人工智能学院 字体大小:

    为进一步落实教学规范管理,推动课堂教学创新,促进教师队伍协同发展,9月28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系(以下简称“三系”)联合组织“新老教师共进磨课”活动。活动以“讲台新星展风采,教学共进促提升”为主题,通过“示范引领+分层磨课+双向互评”模式,搭建新老教师交流平台,夯实教学能力根基,为2025-2026学年教学大纲修订与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新动能。

    一、活动背景:以规范促质量,以共进提实效

    为响应学校“教学质量建设”号召,三系结合2025-2026学年教学大纲修订研讨会要求,聚焦“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评价方式科学化”“教学资料规范化”等核心指标,将教学大纲修订与磨课实践深度融合。活动旨在通过新老教师协同备课、互评互鉴,解决教学设计中的痛点问题,推动课程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筑牢根基。

    二、活动现场:新老碰撞,共研共进

    1. 示范引领:骨干教师展标杆

    活动由三个系部主任以及各系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导师团”,围绕《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技术》等核心课程开展示范课展示。导师们以“案例驱动+AI赋能”为特色,融入项目式学习、可视化工具等创新方法。例如,张冬兰教授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中,结合近期网络空间安全部队案例,引导学生探讨智能算法在网络攻防中的应用,生动诠释“前沿技术进课堂”的教学理念。

    2. 分层磨课:精准指导促提升

    13位新入职教师按专业领域分组,围绕教学设计、课堂互动、思政融入等维度进行20分钟片段教学展示。导师团采用“一对一诊断+多对一点评”模式,针对教学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设计:优化教案结构,强化“专业知识备课+思政元素备课”双轨并行;

    课堂管理:建议增设随堂实践任务,提升学生参与度;

    技术应用:推荐使用流程图解、虚拟调试等工具辅助抽象理论讲解。

    3. 双向互评:教学相长启新思

    老教师在点评新教师的同时,也通过“青蓝互评”环节反思自身教学。李启华副教授表示:“新教师将企业实践案例融入课堂的思路,让我意识到产教融合需进一步深化。”新教师刘先勇则感慨:“专家提出的‘AI赋能教学’建议,为我打开了技术赋能课堂的新视野。”

    三、活动亮点:多维创新,提质增效

    1. “老带新”结对帮扶机制

    建立“1名导师+2名新教师”帮扶小组,通过集体备课、教案共审、模拟授课等形式,实现经验传承与教学创新双向赋能。例如,钟雪艳主任与两位新教师合作开发《网络工程实验》课程思政案例库,将国产网络技术突破案例融入教学。

    2. 分层任务驱动精准提升

    基础层:聚焦教学规范,重点打磨教案格式、考勤权重设计等细节;

    进阶层:强化教学创新,探索OMO混合式教学、跨学科项目实践;

    挑战层:推动教学改革,设计“AI+专业”融合型课程模块。

    3. 思政元素深度融入

    在磨课中设置“课程思政微设计”环节,要求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伦理责任、科技向善等育人元素。例如,数据科学系教师在《数据可视化》课程中增设“数据伦理与社会责任”讨论模块,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的边界。

    四、成果与展望:以磨促教,构建高质量教学生态

    本次活动实现“三突破”:

    教师能力突破:12名新教师通过考核,1名教师进入二次打磨;

    教学规范突破:形成《教学大纲修订操作手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成果;

    协同机制突破:建立“周研讨-月互评-学期考核”常态化磨课机制。

    学院教学副院长钟桂凤总结指出:“磨课不仅是教学技能的锤炼,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未来将持续推进‘教学规范年’建设,通过教学培训、虚拟教研室等载体,打造‘人人精教学、门门出精品’的高质量教学生态。”


    稿件来源:人工智能学院

    初审:黄顺贤

    复审:方书靓

    终审:李  顺